当“保密”遇上校园:从三张海报读懂每个河外人的护密责任
当你在实验室整理涉密数据,在课堂记录内部教学资料,在社交平台分享校园见闻时,“保密”早已不是遥远的概念,而是与每位师生息息相关的校园必修课。今年中央保密办发布的三组全国保密宣传教育月公益海报,为我们解码了高校场景下的“保密密码”。
海报一:红底“密”花里的底线思维
红色主调的海报中,白色花形图案环绕着核心“密”字,搭配“共筑保密防线 公民人人有责”的标语,传递出保密是底线、是共识的强烈信号。在学校里这份“底线”体现在:
• 科研人员对未公开实验数据的严格加密;
• 行政人员对涉密文件的规范管理;
• 学生对“内部资料”“敏感信息”的自觉守护。
某高校曾有案例,学生因将课程涉密讲义误发至公共群,导致信息扩散,这警示我们:保密无小事,每个环节都是防线。
海报二:指尖屏幕后的风险暗礁
蓝色系海报聚焦“手机传密”的场景,工作群里的涉密讨论、随意发送的敏感信息,都可能成为失泄密的突破口。在学校里这类风险同样存在:
• 线上会议中涉密内容的“截图留存”;
• 科研团队在非加密通讯工具中讨论项目细节;
• 学生因“好奇”转发不明来源的“内部消息”。
海报的警示很明确:指尖的一次疏忽,可能引发连锁风险。师生需牢记“工作群只谈公开事项”“手机不传递涉密信息”,让保密意识渗透到每一次线上沟通。
海报三:全民筑墙中的校园角色
民俗画风的海报里,不同职业的人共同构筑“密”字城墙,寓意保密是全民责任。在学校这个小社会,师生的“筑墙”行动可以是:
• 教师在课堂上融入保密案例教学,培养学生的保密思维;
• 社团开展“保密知识竞答”“海报设计大赛”,让保密宣传年轻化;
• 每位同学主动学习《保密法》,发现泄密隐患及时向学校保密办或“12336”举报。
校内专属行动倡议:做校园“护密先锋”
1. 学习赋能:登录“中国保密在线”平台,观看今年宣传教育月的专题课程,参与“保密知识线上答题”(可关注学校公众号的答题入口)。
2. 场景自查:科研团队检查实验数据的存储加密情况,行政部门梳理涉密文件的流转流程,学生清理社交平台的“敏感内容”。
3. 文化共建:以班级为单位开展“我的保密故事”分享会,创作校园保密主题的短视频、漫画,让保密文化在校园流行起来。
从实验室的一台电脑,到课堂上的一份讲义,再到手机里的一次沟通,保密防线就构筑在校园生活的每个细节中。让我们以三张海报为镜,把“保密责任”刻进日常,做国家安全的青春守护者,让“共筑保密防线”成为河北外国语学院校园的鲜明底色!
校内保密学习通知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FguV0YAOD1RNSXJTq1Yq9w